丹东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观察金刚川后,我们想看什么样的抗美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随着《金刚川》的如期上映,已然过去了70年的“抗美援朝”运动再度成为了当下的热点。其实反映那场战争的国产影视剧并不在少数,那部上世纪60年代因电影《英雄儿女》而脍炙人口的《英雄赞歌》至今仍在一代代国人的耳畔回响。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此类作品却可谓凤毛麟角,其中能为观众所接受的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虽不是影视从业者,却也有幸近距离见证过电视剧《三八线》的诞生,参与过一些军事、历史类IP的孵化。今天便不妨和大家来聊聊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如何还原英雄——荧幕上志愿军形象的变迁

几年之前,有一位老师曾和我谈过一个名为《人民英雄论》的选题。客观的说,这个项目笔者很是喜欢,不过得知他所要分析的样本乃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之后,便不免兴致索然。套用一位网络小说评论圈大佬的名言“时下的网络小说中哪来什么英雄,那些莫名其妙便醒掌天下权事、醉卧美人膝的主角,哪个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却也道出了当下浮躁氛围中,很多年轻人对英雄的狭隘理解。在纷扰物质刺激和追求即时愉悦的今天,很多人将“英雄”片面的与“成功”甚至“给力”直接划上了等号。

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下,出现“志愿军又没能把美国人赶下海,算什么胜利?”、“志愿军的武器并不差,和美军几乎没有代差,为何打得异常艰苦?“这样的搞笑论调也便顺利成章了。

▲出现这样的论调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无知,更多是我们对“英雄“的定义出现了问题

当然“英雄“并不一定要一味”卖惨“。但每一个普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都不应该被那么轻描淡写的视为理所当然。

有人说“志愿军”是军人,奔赴战场是天职。好吧,且不说“志愿军”前面还有“志愿”两字。便是那些成建制跨过鸭绿江的部队,他们之中也并非每个人都天生便是士兵。

长期以来,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各部队在入朝之前刚刚打赢了三年解放战争,各级指战员均为“百战之余”的老兵,当“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以39军为例,当接到秘密入朝的消息时,该部除师仍在广西执行剿匪任务之外,师和师均已在河南投入到了帮助地方重建的大生产运动之中,可谓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尽管接到任务之后,39军迅速收拢部队、抵达辽南集结。但在河南地区陆续复员老、弱、病、残余人,还是让39军严重缺编。因此抵达辽阳之后,39军军长吴信泉第一时间找到了东北军区参谋长贺晋年,请求东北军区能调拨一个独立师的新兵用于增补部队。

如此“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贺晋年参谋长自然也是颇为为难。所幸的是东北地区的广大青年,面对美军的侵略行径,早已义愤填膺,踊跃报名参军。在整个“抗美援朝”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青年参加志愿军的人数达16万多人。

与朝鲜接壤的延边地区,全区民兵除身体有病者外,全部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遭到美军飞机轰炸,有多人被炸死、炸伤。面对美国侵略者的血腥罪行,全市广大青年无比愤怒,几天之内就有人报名参军。

这些人本应是刚刚通过“土改”获得梦寐以求的田地,准备播种、耕耘的农民;是跟着师傅一锉刀一锉刀学出来的技术工人;是怀揣着梦想,准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生;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但至此为难之际,他们选择了勇敢的站出来。为的是什么?如果还有人说什么冷战格局、说什么怒而兴兵,请你们看看“抗美援朝“的后面,还有”保家卫国“这四个字,再来看看下面这张”地图开疆“

也许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并没什么太多的文化,引用不出那些“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典故。但他们经历过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见过日寇的铁蹄和屠刀,听闻过漫步在王府井街头沈崇姑娘的遭遇,更对那叫嚣着要反攻大陆的那群人深恶痛绝。他们,比我们更知道什么是国家,更知道什么是生命和尊严。

这些,老一辈的电影人应该比我们了解的更为透射,所以才有了王成、王芳这样的“英雄儿女”,才有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那云淡风轻背后的壮怀激烈。可惜,这些经典一度被遗忘了。在年某部同样号称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团圆》的电影之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家国情怀。只有一脸痞气的男主、面容姣好的文工团队长以及一个战地诗人之间的三角恋。

二、如何抒写战争——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

在人类战争史上,或许从不乏其弱胜强的战例。但如“抗美援朝”这般艰苦卓绝的却委实少见。笔者曾经开玩笑说,国民党军队经常以“排炮打不动,必定是X纵”来形容解放军某部的精锐程度,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国民党炮火的羸弱。真正能体现我军坚韧品质和高超技战术水准的,还是要看“抗美援朝”的战例。

经历了二战的磨砺,当时的美军正处于其火力配备的巅峰时期。无论是炮步协同还是空地一体,都可谓登峰造极。面对这样的对手,集结了最后一批精锐的德军,在巴斯托尼也未能啃下美军孤立无援的第空降师。

▲反映美军第空降师在欧洲战场表现的《兄弟连》曾在国内掀起一波热潮,但很少有人知道朝鲜战争中美军的第二任指挥官李奇微,正是第师所属的第18空降军军长

而在太平洋战场之上,自诩骁勇的日本陆、海军,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打得满地找牙。

▲就是美剧《血战太平洋》中那支主角部队,在长津湖被我们志愿军赶下了海

或许为了战胜强者,我们同样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在这样从一开始便实力悬殊的拳击比赛中,我们不仅撑满了全场,甚至打掉了对手几颗牙齿。这难道不能被称之为胜利吗?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电影《铁甲钢拳》时我总能想到那些已然逝去的志愿军战士

战争的残酷和艰苦,老一辈的电影人并不是不知道。那他们并没有用洒狗血的方式去呈现。上甘岭上的一个苹果就足以令人潸然泪下。讽刺的是,今天的某些人却言之凿凿的说道:“志愿军后方足足囤积了2万斤苹果!”

好一个“足足”,且不说志愿军总兵力有多少,作战周期有多长。我就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个苹果也成了后勤保障有力的标志了?

▲这句话里的“足足”二字,让人感到无比的心寒

不过,说到苹果,倒是让我想起前不久美剧《太空部队》中的一场戏。剧中美国议会召开听证会,审核太空部队的预算,质疑化几亿美元送一个苹果上太空是否应该时。身为太空部队司令的男主毅然答道:

“我希望那些远在太空,忍受着孤独、寒冷、饥饿的战士,还能感受到来自地球的一份温暖。知道还有人在记挂着他们,在支持着他们!这就是这颗苹果的价值,无论要花多少钱,我觉得它都物超所值!”

▲《太空部队》虽然部黑色幽默的戏剧,但也不乏亮点

其实本来还想聊聊“抗美援朝”的影视剧该如何处理我们的盟友和对手之类的问题,但碍于篇幅和可能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就此打住吧。或许《金刚川》并不完美,但相信只要新一代电影人不断勇于尝试之下,我们总会找到讲述志愿军先辈这段历史的正确视角。

(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