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北方人的人间美味焖子到底是什么你吃过
TUhjnbcbe - 2024/2/25 17:02:00

凉粉中的“奇怪物种”

焖子,成分和凉粉一样,是淀粉和水按一定比例加热搅拌糊化后的奇妙融合。

但就食用而言,在陕西,加一大勺芝麻酱,辣椒的卤汁凉粉,还是华南的夏季甜品曹宪凉粉,凉粉都是切成块,根据甜度和咸度挑选,混合后即食。

焖子就不一样,是北方特有的,所以只做咸口。淀粉和水顺利汇合后,冷却至凝胶状,切块,放入锅中,慢火煎至两面焦*。这道热腾腾的炖菜,配上食材,让它在舌尖变得绵软糯香。

凉粉的痕迹从北宋时期就能找到,《东京梦中华》中提到的“细绳凉粉”从此成为开封夜市的一颗明珠。

而红烧肉的历史要从一百年前的山东烟台说起。

烟台焖子传奇

据说焖子源于一次意外的探索。

当时烟台有兄弟卖粉条为生。阴天的时候,粉丝干不了。看到粉丝要发酸了,他们就把粉丝切成块,油炸,拌上大蒜,分发给村民。结果尝过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说它的味道比粉条好。从那以后,兄弟俩改卖这种叫“焖子”的小吃。至于“焖子”的名字是以兄弟俩的姓氏命名,还是取自其连续煎焖的方法。

烟台焖子大多是红薯粉做的,本来味道就不好。然而,焖子出锅后,烟台人会加入一大勺芝麻酱调味,蒜蓉酱调味,甚至加入人们在海边制作的“虾酱”。三种香料都很猛很浓,各有各的风味——芝麻酱厚如山岳,入口醇厚;蒜汁让天冲,味淡。虾酱是用渔民捡来的虾,带壳捣碎腌制而成,是保存大海野性的最好方法。

红薯粉在夏天可谓是不错的美味

在这三个因素的控制下,焖子温顺地展现出它的香、软、粘、糯,在卤子的调控下,这三种味道调和融合。这样的炖肉,蕴含着山海的壮美。

大连人的乡愁

清末,在天灾人祸下,大批山东人为了生存而“冒险东进”,大多在沿海的大连、丹东等地定居。

也许地方口音和味道是人类文化基因中最坚定的部分。随着人口大规模迁移,山东人带来了“胶东味”方言,形成了大连话的“牡蛎味”;也带来了山东各地的饮食习惯,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文化遗产。其中,来自烟台的焖子最受欢迎,因为它的价格便宜,味道鲜美。

是不是很有食欲

正宗的焖子,少油慢炖,温度刚刚好。它在外表上自然形成金*色,但在内部却是柔软的、蜡质的。咬之前闻到一股焦味,让人食欲大增。相比丹东的焖子,大连人更喜欢把焖子砸得粉碎,强行增加表面积,说这样能更好吃。我猜测,其实大概是因为大连人觉得这样,可以多吃点吧。

时至今日,大连街头仍常见焖子,在客人的口味中加入葱花、香菜和辣椒油,甚至出现了用豆腐皮和牛肉丸做成的“豪华版焖子”。但怀旧的大连人,最怀念的可能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把两根细铁丝“窝”成一个小叉子,绑上一块煎得焦*,只放一口麻酱蒜酱焖锅,小心翼翼地往嘴里送。

但现在吃更重要,享受的是出锅时的热乎,远在他乡的大连游子,可以买到真空包装的大连海鲜,却很难吃到正宗地道的焖子,从这个角度来说,焖子早就是大连人的乡愁了。

肉焖子的真正意义

如果说起源于烟台的焖子是从外部突破——焖子的防线是受到酱料味道的冲击,那么河北的焖子就是从内部赋予山药粉(也就是红薯粉)肉味的灵*。

定州人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刚走”之称,可以说焖子是家喻户晓,据说这手艺是从南到北的“肉食大户”苏东坡传下来的——把瘦肉拧成块,拌入红薯粉,沸水煮,小火煨,冷水晾干,最后放在铁架上熏制。这套炖肉,少女小腿粗,切片薄,可以蒸,可以炒,可以炖。不肥不腻,出锅就香。

石家庄的唐朝,焖子还是老少皆宜的,做菜的时候会切一些肥肉。锅里的红烧肉很好吃,让人忘记了长胖的烦恼。到了邯郸磁县,要挂一层薄薄的鸡蛋,改成方形。从远处看,你以为它们是蛋糕!

在河南,禹州的焖子不是肉做的,但是比肉好吃!这种焖子来自粉条,禹州粉条闻名天下。冻干后煮软,加入红薯粉,搅拌均匀,做成饼,入蒸笼蒸成大块。它可以煮,炖,煮,炸,炸或冷食。和肉一起炒,肉香跑进炖肉里,抢尽风头!

保定,河间,进去的没驴没一只能逃!

保定人和河间人对烧驴肉从来不谦虚,就像金庸笔下的少林武当,说是正宗武功。但是!谁考虑过驴的感受!

这两个地方的人吃驴,从驴肉到驴筋、驴舌、驴心、驴肝、驴肚、驴大肠、驴小肠都有...现在连驴汤驴油都不放过,非得把骨头都没断的驴肉汤放进淀粉里,边搅拌边加驴油,然后放锅里煮到黏稠。这样炖的驴肉又好吃又便宜,咸宜老幼皆宜。

所以几乎每家卖驴肉的店都有焖子,而且无论“保定派”还是“河间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绝学——驴肉之火中有焖子吃法。相比驴肉的浓味,焖子更清淡,口感软嫩糯。这就好像有些人在崂山吃肉夹馍要肥瘦分明,火里放点焖子,味道就更浓郁了,刚柔并济。

对于保定人和河间人,从头吃到尾,从肉吃到汤,不给任何驴面的保定人和河间人,我只能说:真的很香!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方人的人间美味焖子到底是什么你吃过